党的“一大”的十三名代表最终有五种结局。
1 一直参与革命并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有两人:毛泽东、董必武。
2 革命斗争中牺牲四人:陈潭秋、何叔衡、邓恩铭被敌人杀害,王尽美病故,也算是烈士。
3 曾经脱党但坚持革命的两人:李达曾经脱党,后来又再度入党;李汉俊曾经脱党,但是解放后回来了。
4 从“一大”代表到脱离革命走向对立面,再到寻找组织、迷途知返的两人:刘仁静和包惠僧,当然他们不能再重新入党了。
5 叛党变成反革命的三人: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而陈公博、周佛海成了汉奸。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这些人都没有想到将来到底会有怎样的结局,这些不同观念的人以一种学术研讨的形式参加了党的建设。1982 年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读研时曾访问过当时唯一在世的“一大”代表刘仁静。我问他,为什么您当了“一大”代表?他说,当时只是说要开个会,李大钊有事儿离不开,罗章龙和邓中夏又很忙,就让我和张国焘去了,我根本没想到那是那么重要的一次会。那时,就像在茫茫黑夜之中,50 多个知识分子,选出10 多个代表开一个会,将来的前景怎样谁能想到?那时他们确实没有感到他们从事的将是一个开天辟地的事业。
我们知道著名的中共一大最终是在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进行的,参加此次大会的有13 位代表,包括毛泽东、董必武、李达、张国焘等人。那么参加中共一大的13 位代表结局如何?
1 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 年10 月2 日生,湖南零陵(今永州)人。早年在长沙、北京等地读书。1913 年后,两次赴日留学。1920 年8 月回国后,与陈独秀、李汉俊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 月,主编《共产党》月刊。
1921 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宣传主任。9 月,创办人民出版社。1922 年7 月出席中共二大,后到长沙任湖南自修大学学长。1923 年4 月,任《新时代》月刊主编。同年,与陈独秀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激烈争论,随后离开中共组织。
1923 至1926 年任湖南法政专门学校学监兼教授。
1927 年1 月,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代理政治总教官。5 月,任国民党湖南省党校教育长。9 月回到武汉,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1928 年到上海创办昆仑书店。
1930 年任上海法政学院及暨南大学教授。
1932 年后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兼经济学系主任。
1938 年到桂林,任广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1 年9 月后,长期困居家乡。1947 年任湖南大学教授。1949 年9 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同年12 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 年任北京法政大学副校长,1950 年任湖南大学校长,1953 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诬陷和迫害,同年8 月24 日在武汉含冤去世(1980 年平反昭雪),时年76 岁。
李达(1905 年4 月19 日—1993 年7 月12 日),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早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后考入冯玉祥的西北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1931 年12 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抗美援朝期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1954 年11 月,李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部、监察部部长。1972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93 年7 月12 日,李达在北京逝世,享年88 岁。
李汉俊,原名李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1890 年10 月12 日生,湖北潜江人。1902 年去日本读书,1918 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上海。随后,从事翻译和撰稿工作。
1920 年,与陈独秀等先后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8 月创办《劳动界》周刊,任主编。年底陈独秀赴广州后,负责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并任《新青年》编委。参与筹建中国共产党。
1921 年7 月,作为上海组织的代表出席中共一大。
1922 年,因与陈独秀的意见不一,离开上海到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执教,10 月,湖北工团联合会成立,任执行委员、教育主任委员。
1923 年2 月,参与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后,潜居北京。6 月,当选中共三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秋返回武汉,继续在武汉高师任教。
1924 年中共中央鉴于他自动脱党,正式将其除名。
1925 年底,主持武昌大学校务工作。
1926 年春,任教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同年夏,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秘书。9 月,任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后兼任教育科长。
1927 年1 月,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委。2 月,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委员,主持校务。4 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7 月,任改组后的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委员、青年部部长,对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进行了抵制和斗争,掩护了大批中共党员。11 月,南京国民政府组织的西征军攻占武汉后,离职躲避于汉口日租界内。12 月17 日,被桂系军阀胡宗铎部杀害。时年37 岁。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字洁畬,号壁五。1886 年3 月5 日生,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3 年考中秀才。1905 年入读武昌文普通中学堂。
1911 年参加辛亥革命,11 月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4 至1918 年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并参加中华革命党。
1920 年秋,在武汉参与创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 年7 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后回武汉任中共武汉区委执委。
1924 年国共合作后,参与筹建国民党地方党部工作。
1926 年1 月,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候补执委。
1927 年4 月,任湖北省政府常委兼农工厅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特别班、列宁学院学习。
1932 年初回国到中央苏区,先后任红军大学上级干部队政委,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主任,中央党校教务长、副校长。
1934 年1 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苏维埃政府中央执委、最高法庭主席。10 月,参加长征。
1935 年10 月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华苏维埃西北办事处代主席。1938 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1945 年4 月,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
1947 年3 月后,任中共中央工委常委、华北财经办主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职。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法委副主任、最高法院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
1945 年6 月、1956 年9 月、1969 年4 月、1973 年8 月,在中共七大、八大、九大、十大上连任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中央监委书记,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1975 年4 月2 日病逝,时年90 岁。
陈潭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
陈潭秋,原名陈澄,字云先。1896 年1 月4 日生,湖北黄冈人。少时在乡读书,1912 年入读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14 年进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 年秋考入武昌高等师范。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参与领导了武汉地区的爱国学生运动。
1920 年10 月,与董必武等在武汉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 年7 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同年冬,任中共武汉区委组织委员。
1923 年2 月,参与领导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后任中共安源地委委员兼安源路矿俱乐部代理窿外主任。
1924 年秋,任中共武昌地委委员长。1925 年秋,任中共武汉地委书记。1926 年10 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27 年4 、5 月间,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1928 年,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顺直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长。
1930 年9 月,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同年12 月被捕。
1932 年经中共组织营救获释出狱,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
1933 年初夏到中央苏区,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1934 年2 月,在中华苏维埃二大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粮食人民委员等职。
1935 年8 月,赴苏联出席共产国际七大,会后留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
1939 年夏奉调回到国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
1942 年9 月17 日,被新疆地方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1943 年9 月27 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遭秘密杀害,时年47 岁。
何叔衡,又名启璇,字玉衡,号琥璜。1876 年5 月27 日生,湖南宁乡人。少时读过八年私塾,1902 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后在乡间私塾教书。
1909 年春受聘云山高小任教,1912 年辞教奔长沙。
1913 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后并入第一师范)学校。1914 年提前毕业,7 月受聘于长沙楚怡学校,任主任教员。
1918 年4 月,与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起组织“新民学会”,曾任执行委员长。
1920 年8 月,参与发起成立“俄罗斯研究会”。9 月,参加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 年7 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到长沙,任中共湘区委员会委员,并先后主持湖南自修大学和湘江学校。
1927 年5 月马日事变后,到上海创办聚成印刷公司,开展地下工作。
1928 年6 月,赴苏联莫斯科出席中共六大。9 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学特别班学习。
1930 年7 月回国,在上海负责中国革命互济会总会工作,营救被捕人员,组织已经暴露了身份的革命者转往苏区。
1931 年秋,离开上海,经香港、广东、闽西到达江西中央苏区。11 月,在中华苏维埃一大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工农检察人民委员。接着又被任命为内务代理人民委员和中央政府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等职务。
1932 年冬,在中央苏区受到错误批判后,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
1935 年2 月26 日,转移途中在福建长汀的水口镇附近被敌人包围,突围时牺牲,时年59 岁。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生,湖南湘潭人。幼读私塾,后停学务农。1910 年秋考入湘乡东山高小,1911 年入读湘乡驻省中学。
辛亥革命后,在湖南新军当兵半年。1913 年春,进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翌年该校并入第一师范)求学。1918 年夏毕业,4 月组织新民学会,同年冬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
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创办《湘江评论》。
1920 年先后在长沙筹建文化书社、俄罗斯研究会、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 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1922 年5 月任中共湘区委书记。
1923 年6 月在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央局委员,旋任中央组织部长。在1924 年1 月、1926 年1 月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执委,曾任国民党中宣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
1926 年5 月,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1 月,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
1927 年4 —5 月间,出席中共五大,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6 月,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8 月参加中共八七会议,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9 月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创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后率部进军井冈山。
1928 年4 月下旬,接应朱德、陈毅部在井冈山会师后,组编中国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中共前委书记。6 —7 月间,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30 年6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共前委书记。8 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共总前委书记。
1931 年1 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随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常委、代理书记、书记,中共苏区中央局领导的中革军委副主席,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主任,中国工农革委会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1934 年1 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 年10 月,参加长征。
1935 年1 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6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结束长征,同年12 月被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43 年3 月,任中央政治局主席、书记处主席。1945 年6 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主席。8 月下旬,与周恩来赴重庆同国民党政府谈判,10 月返回延安。
1947 年3 月后,率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1949 年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954 年9 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至1976 年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至1959 年4 月)。同年12 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至1976 年9 月)。1956 年9 月、1969 年4 月、1973 年8 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九届一中全会、十届一中全会上,连任中共中央主席。1976 年9 月9 日病逝,时年83 岁。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又名王烬美,字灼斋。1898 年6 月14 日生,山东莒县人。1918 年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 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大专中学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
1920 年3 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冬,与邓恩铭等发起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任编辑和编辑主任。
1921 年初,在济南秘密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7 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山东成立中共山东区支部,任支部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分部成立后,任分部主任。翌年1 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6 月领导济南理发业大罢工。7 月,创办《山东劳动周刊》,任主编。同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二大。会后留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参与制定了《劳动法大纲》。后又到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领导工人斗争,是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成员之一。
1923 年2 月,被反动当局逮捕,经工人营救获释。后又重回山东,主持中共地方党的全面工作。同年秋,任全国铁路总工会干事,参与营救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的被捕人员。中共三大后,根据中共组织决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924 年1 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11 月,任中共山东地方执委会书记。
1925 年1 月,再赴上海出席中共四大。2 月,抱病组织青岛国民会议促成会,参与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6 月回乡养病,后因病情恶化返回青岛,8 月19 日逝世,时年27 岁。
邓恩铭,又名邓恩明,字仲尧。1901 年1 月5 日生,贵州荔波人,水族。1913 年入荔泉书院完小。1917 年小学毕业去山东,1918 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
1919 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济南被选为校学生自治会负责人兼出版部部长,主编一中校报,并组织一中学生参加济南学界组织的罢课运动。
1920 年夏,与王尽美等在济南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组织励新学会,出版《励新》(半月刊)。
1921 年初,与王尽美等发起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7 月,赴上海出席中共一大。会后回济南,组建中共山东区支部,任委员。
1922 年1 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一大。回国后负责山东的中共组织工作,开展工人运动。同年7 月,出席中共二大。会后受组织委托,去淄博矿区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成立淄博矿业工会;建立洪山矿区中共支部,发展组织。年底,赴青岛创建中共党的组织,先后任中共青岛直属支部书记、中共青岛市委书记。
1925 年,参与领导了胶济铁路工人大罢工、青岛日本纱厂工人大罢工等山东各地的工人运动。同年8 月,任中共山东地区委员会书记。
1927 年4 —6 月间,赴武汉出席中共五大、全国劳动大会四大。会后回山东,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大革命失败后,辗转山东各地,领导中共组织开展斗争。中共八七会议后,任中共山东省委委员。
1928 年春,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同年12 月,因叛徒告密在济南被捕。在狱中曾两次组织越狱未果,1931 年4 月5 日,在济南纬八路被杀害,时年30 岁。
张国焘,字恺荫,又名张特立。1897 年11 月14 日生,江西萍乡人。幼读私塾,后进萍乡县立小学,1914 年转读南昌心远中学。1916 年入北京大学读书,1919 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 年秋参加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 年7 月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中央局组织主任。会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
1924 年1 月,参加中国国民党一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委。5 月下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自首未被组织发现,后出狱。
1925 年1 月参加中共四大,被选为中央执委、工农部主任。
1927 年4 —5 月间,在中共五大上连任中央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同年7 月中旬,任临时政治局常委。
1928 年6 月,赴苏参加中共六大,当选政治局委员,会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副团长。
1931 年初回国,4 月被派往鄂豫皖,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推行“左”倾错误,搞肃反扩大化造成严重恶果。
1932 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由其错误指挥,致使所部未能打破“围剿”,后脱离鄂豫皖于年底进入川陕边界地区。
1935 年3 月擅自放弃川陕西进,6 月与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之后,反对中央北上抗日方针,妄图用武力分裂党和红军,自立“中央”。
1938 年7 月,红四、红二方面军在甘孜地区会合后,被迫同意北上,于10 月到达陕北。
1937 年3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其错误进行揭发批判,并通过《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9 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1938 年4 月,借祭扫黄帝陵之机逃往国民党统治区。中共中央当即将其开除出党。
1948 年11 月去台湾,1949 年转居香港。1968 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1979 年12 月2 日在多伦多病逝,时年82 岁。
刘仁静,字养初,又名亦宇。1902 年3 月4 日生,湖北应城人。幼读私塾,1914 年赴武昌入读博文书院。1916 年转读武昌私立中华大学附中,曾参加恽代英等组织的互助社。1918 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 年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 年间,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
1921 年7 月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
1922 年与邓中夏一起创办《先驱》,同年与陈独秀等赴苏参加共产国际四大。
1923 年回国。6 月,参加中共三大。8 月,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被选进团中央领导机构。
1924 年在北京创办《政治生活》,后回团中央工作。
1926 年秋,赴苏入列宁学院学习。同年列席共产国际执委会七大,会后应邀到苏各地宣传中国革命。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接受托派观点。
1929 年4 月,绕道去土耳其私访被苏驱逐出境的托洛茨基。8 月回国后,因参与托派组织的活动,被中共开除出党。
1935 年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反省院发表《节制资本刍议》一文,被认为背叛托派主张,又为托派除名。
1937 年出狱,先后在“三青团”宣传处、第十战区政治部、国民政府军委“战干第4 团”任职。
抗战胜利后,1948 年曾在国民党政治研究室当研究员,刊发过诽谤中共和人民革命的文章。
1950 年12 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承认错误,表示拥护中共领导。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人民出版社任特约编辑。
1986 年底任国务院参事。翌年8 月5 日因车祸去世,时年85 岁。
陈公博,1892 年10 月19 日生,广东南海人。1908 年入广州育才书院学习,1912 年留书院任助教。两年后入读广州法政专门学校。1917 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 年毕业后回到广州,与谭平山、谭植棠等创办《群报》,任总编辑。
1921 年初,参与创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7 月,参加中共一大。中共广东支部建立后,任组织部长。
1922 年自行宣布脱离共产党,后被中共组织开除。同年11 月去日本,1923 年2 月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学经济。1925 年2 月回国后,任广东大学教授,同年加入国民党。7 月,任广东国民政府军委会政训部主任、广东省政府农工厅厅长。8 月,继任中央农民部部长。
1926 年1 月,在国民党二大上被选为中央执委。同年7 月北伐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务局局长。
1927 年3 月,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兼工人部长。大革命失败后,追随汪精卫。1928 年5 月,主编《革命评论》,年底在上海成立国民党改组同志会,为改组派头目之一。
1932 年后,任南京政府行政院实业部部长。1935 年11 月以后,辞职赴欧游历。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训练部部长、四川省党部主任委员。1938 年12 月,随汪精卫投敌。
1940 年3 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任伪立法院长兼军委会常委、政训部部长。11 月兼上海特别市市长。翌年8 月任上海市保安司令,1941 年3 月任伪清乡委副委员长。
1944 年11 月汪精卫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行政院长和军委会委员长。
1945 年抗战胜利后逃往日本,同年10 月被押解回国。1946 年6 月3 日在苏州被处决,时年54 岁。
周佛海,原名明繁,字子美。1897 年5 月29 日生,湖南沅陵人。1917 年赴日求学。1920 年暑期在上海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返日后组织旅日小组。
1921 年7 月,参加中共一大。
1924 年毕业于京东帝国大学经济系,回国后任广东大学教授。同年脱离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1925 年再赴日本,1926 年3 月回国,任武昌商科大学教育长。北伐期间,任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
1927 年四一二政变后,任南京中央军校政治教官、政治部主任,后辞职回上海。
1929 年,任国民党中央训练总监部政训处处长兼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1931 年12 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3 年,任国民党中央民训部部长,参加蓝衣社活动。
1931 年11 月、1935 年12 月,在国民党四大、五大上当选中央执委。1937 年抗战爆发后,任蒋介石侍从室二处副主任。
1938 年国民党临时全代会之后,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同年12 月随汪精卫投敌,1939 年7 月被国民党开除党籍。
1940 年3 月汪伪政权成立,任伪财政部长兼伪警政部长。12 月,任伪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
1941 年3 月,任伪清乡委副委员长。1943 年1 月,兼任伪全国经委副委员长。
1944 年1 月,兼任伪中央税警总团总团长。11 月,接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兼保安司令。
1945 年8 月日本投降前,被国民党军委任命为上海行动总队总队长,“负责维持上海及沪杭沿线治安”。9 月被国民党军统局羁押重庆。
1946 年解往南京,10 月被国民党高等法院判处死刑,1947 年3 月改为无期徒刑。1948 年2 月28 日病死南京狱中,时年51 岁。
包惠僧陈独秀指派出席“一大”会议
包惠僧,原名包德芬,号贵三。1895 年1 月15 日生,湖北黄冈人。6 岁入读私塾,14 岁转读黄冈县高等小学堂。1912 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7 年毕业后在武昌教书,后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公论日报》、《中西日报》记者。
1919 年北京大学文学系肄业,同年参加五四运动,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1920 年秋在武昌参与组织共产党早期组织,任支部书记。
1921 年7 月,作为陈独秀指派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
1922 至1923 年间,先后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中共武汉区委委员长。
1924 年后,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中央党部党员训练班委员、铁甲车总队政治教官、滇军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参加讨伐刘(震寰)杨(希闵)等战役。
1926 年夏,任黄埔军校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后任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武汉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武汉中央军政学校筹备主任等职。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与中共组织脱离关系。
1931 年至1948 年,历任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议、国民党军委会秘书兼中央军校政治教官、防空委员会编审室主任、内政部参事、内政部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等职。
1949 年11 月,从澳门回到北京。1950 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同年12 月毕业。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 年4 月起,任国务院参事。1979 年7 月2 日病逝,时年85 岁。
本页共173段,11955个字符,29236 Byte(字节)